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精彩观点 > 正文

商业洞见分享丨马云:一个好的战略有“上三路”和“下三路”......

更新时间:2020-10-26 10:01:00 点击次数:1839次 字号:T|T

编辑:卓越汇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


01

马云:一个良好的战略有“上三路”和“下三路”

什么是战略?战略首先是“战”,再是“略”。战过的人,有危机意识。如果只听说过战争,没有战过,哪来的战略,都是在纸上谈兵。


战略能力首先考核的是领导者的能力:对未来的判断能力、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一个企业的战略,首先要想明白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放弃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个人要做的基本动作。不断反思这些问题,不断提问自己,你就会容易放下,纠结的事情就会少很多。


一个良好的战略有“上三路”和“下三路”。“上三路”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下三路”是组织、人才、KPI。上面三个动作和下面三个动作是一气呵成的,不断总结才有可能起来。“上三路”是关键,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配置、人才培养体系、KPI设置的话,那这个仗就没法打。(来源:马云在湖畔大学的分享)


02

郭广昌:年轻一代如何赶超老一辈企业家

我今天要讲年轻一代企业家怎么超过我们。


第一,我希望大家有更科学理性、独立思考的精神。很多人问我疫苗什么时候能够研发出来,我说快了。疫苗研发需要的是理性和科学,企业家也一样需要科学、理性、独立的精神,这是面对未来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大家要像马云学习,一是学习他够好,二是学习他够“坏”。所谓够好,就是要有担当精神,要有家国情怀,要做很多好事。够“坏”是什么呢?是要有破坏性,没有破坏性就没有建设。够“坏”,不断去破坏之后,要不断建设。所以你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嘴上可以客气一点,但心里一定要想怎么超过这帮老家伙,包括怎么超过马云,当然那个难度非常大。


第三,大家要比我们更有全球思维。如果没有全球视野,没有全球的知识结构,你们很难超越我们。不管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离不开全球思维。


第四,大家千万不要看不起传统企业。传统企业有非常多可创造的空间,传统产业也特别需要拥抱新技术,拥抱大数据,拥抱变化。关键不在于你做什么产业,更不要看不起你们父辈们的产业。关键是,你们要用全球化的眼光、技术投入和长远之心超越我们。(来源:郭广昌在第三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发表的演讲)


03

张勇:阿里还要更多的良将

饭统戴老板:年轻人很重要,你怎么给年轻人赋能,或者说怎么帮他们成长,让他们跟新一代企业家去竞争?


张勇:尽管外面有阿里“良将如潮”的说法,我觉得还很不够,还要更多的将,而且这个将也是一代又一代的,都快2020年了,90后都30了。你服务的用户是年轻人,而且越来越年轻,还是要用年轻人来看年轻人。


赋能谈不上,是一种教学相长或者激发。首先要让他们有安全感,如果一个人老是为了让老板觉得好来做事情,这就是典型的大公司病。


前两天我刚刚在管理班子里说,在这个层面甚至再往下一个层面,如果只是为了KPI做事情,是做不好业务的。做一个业务,就像做一道精美的菜肴,是要慢慢调,慢慢炖的。有时候要用旺火,有的时候要小火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个化学反应。更何况世界没有停,你在做别人也在做,它是动态,你的优势也只是相对优势。


所以能保持这个心态去做,首先要有安全感。如果没有安全感,我都不知道我能做几天,我都不知道他怎么想我,朝不保夕,那这个事情就搞不定,这是人性问题,首先要解决人性问题。(来源:饭统戴老板对张勇的专访)


04

柳传志:选拔的艺术“看后脑勺”

很多联想的同事都是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到联想,一直没走,还有一些是半途到联想来的,就一直在联想工作,走的都不是很多。我们当时是怎么选拔人员的呢?在选拔的时候,首先当然还是“业绩”,原来给他定的指标或者他答应的事情他能很好地完成,连续几次就值得你注意了,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调动工作岗位,还有一个就是“看后脑勺”。


我还是非常注意“看后脑勺”的,看后脑勺的意思就是——当一个员工正面朝着你,没看见后脑勺那不算,因为前面看的都是很正面的东西,比如:看他对待别人、看他对待朋友、看他处事的一些东西。


而后脑勺这个东西有的时候要多接触,比如:在一起出差、吃饭或者多谈话,去了解人的方方面面的品质。包括现在年轻人结婚,我觉得结婚前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后脑勺”不是这么容易看清楚的,因为现在的人都特聪明,会给你做一个“假后脑勺”,或者给后脑勺“整容”一下也有可能。但是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得看全面,然后再决定他到底行或不行?我觉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来源:柳传志在湖畔大学的分享)


05

梁宁:创业永远是超纲的,关键要学会反思和超越

梁宁:我觉得这个问题肯定很多创业者会感兴趣,在你面前有三个创业者:A是第一次创业;B是连续创业了三次,但是前两次可能都失败了,三个月前还斗志昂扬,三个月后突然说要清盘了,这样的人一朝为创业者,就很难回去再安分打工,或者一天为小老板,就永远当小老板;C是第一次创业,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挣扎了五年、六年、七年。三个创业者,你们对谁的评价会高一点?或者你们对哪个创业者的关注度会高一点?


沈劲:首先我们投的公司里面这三种人都有。在中国第一次创业的人有很多,在美国、以色列连续创业的比较多,我对第二种人的经历非常感兴趣。我们在创业过程当中,如果前五年很顺利,后五年就会非常辛苦,我很难想象他一直非常顺利,这种概率非常小,既然他在前面已经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失败以后学习的东西会比顺利的场景中学得更多,我会非常感兴趣跟他交流在失败过程中他有什么感受,他学习到了什么。


周航:我不是简单地看哪种一定更好,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很难贴一个标签。如果我遇到不同的人,我会更关心他到底怎么看待自己的失败,他从自己的失败中是否得到了学习?他们怎么反思、复盘?如何把过去的经历当作养分支持自己更好地往前走,他有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个人哪怕失败了再多次,哪怕十年都在不停地创业,如果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于外因,要不然是运气不好,要不然是合伙人的问题,或者是投资人在关键时候没有推他一把。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到外界,没有内省过,那么他失败再多次也只是不断地重复。


梁宁:这就回到了我们说的第一个话题,如果用一个词描述一下2020年,航叔说的是“超纲”,因为我们创业遇到的情况永远是超纲,创业都是干没干过的事,肯定是超过自己经验,也超过自己认知结构的。沈劲给的词是“反思和超越”,我们遇到超纲的题一定会做错,甚至很大概率都考不及格、挂科、被否定、重来,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反思,反思之后能不能超越。(来源: 周航、梁宁、沈劲对话)
06

季琦:专业化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一直以来我都信奉,唯有专业化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朋友多元化成功的故事,在不断地冲击我的这个信念。是我的固执和保守让我看不到真相,还是多元化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呢?
如果得出错误的结论,要么是失去许多本该属于你的机会,要么会因自己的动摇,影响了专一。
在当今中国,多元化做大、做强的不在少数,比如李嘉诚等。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会涉足房地产,不管他们原来是做服装的、做建材市场的,还是做国际贸易的。
我有一个朋友涉足房地产、百货、酒店、电子商务、矿产、私募投资等领域,而且做得都非常成功。仔细观察他的这些生意,也并不是投机之举,都有一套比较长久和完整的思路和想法。
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懂得网罗人才,懂得运用资本市场,懂得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这些企业家本人的精力都极其旺盛,工作亦非常勤勉。就像我认识的一位上海企业家,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周六、周日都不休息,依然精神头很好。晚餐二两白酒过后,依然神采奕奕。
我相信很多人将不断地多元化。在机会很多的阶段,不管是金矿还是煤矿,都在地层表面,稍微挖一挖就是财富。因此,许多企业家的多元化战略并没有错。篮子里有许多蛋,总比只有一个蛋要好,不仅可以赚取更多财富,抗风险能力也强。
但下一个阶段应该是整顿、发展,将每一块业务都做好、做强。在这一阶段,他们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因为很少有人能在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独领风骚。强中自有强中手,通过充分竞争,大部分人会自愿或不自愿地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这就是“专业化”的开始了。
要永续经营,只有靠专业化。
优秀企业家是稀缺资源。业务过于多元,这种优秀必然被稀释,也就成了平庸。而且,不管精力如何旺盛,不管多么勤勉,我们毕竟还是人,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亲力亲为式的疆土扩张是有边界的,而专注和强大的专业实力则能建构更有竞争力的壁垒。
在未来,品牌、规模、资本、专业人才会是更加关键的生产力要素,这些要素全都导向专业化的要求。最终,趋势会给人压力,迫使企业家选择更专业化的路径。(来源:《创始人手记——一个企业家的工作、思想与生活》)
07

王中磊:把自己变成一块磁铁,吸引很好的金属

新京报:华谊兄弟最近发布了“H计划”第七季片单,这是你重掌电影业务后首次重磅发布。片单里有导演冯小刚这样一直合作的老朋友,也有贾樟柯、周星驰、曹保平这样再聚首的朋友,也有知名国外导演,你是如何说服他们聚集到华谊兄弟麾下?
王中磊:可能(我)在这个行业时间比较长,资源相对来说会比较广,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电影的认知,因为我觉得不管公司多大,电影本身是创作中心制的东西,大众电影还是遵循导演中心制。
制片人或者是出品公司,如果只是资方(角色)的话,合作起来可能比较冷漠。(想合作得好)更多还是对电影的理解,需要跟导演有很多共同语言,我合作过的导演,基本上在电影理念上是比较相同的。尤其近几年院线电影变化很大,越来越突出导演对于电影创作的方向跟市场的结合,和跟观众的共通性,这为华谊兄弟带来了比较多的导演合作伙伴。华谊兄弟更多是把自己变成一块磁铁,吸引很好的金属,然后大家再一起把公司越做越大。(来源:新京报对王中磊的专访)


08

罗永浩:今天回头看,错过了竞争的时机,锤子的失败是必然的

《人物》:科技媒体会认为失败源于你对细节的过分痴迷,没有拿大放小。


罗永浩:这都是谣传。那些记者都是凭想象,觉得老罗因为吹毛求疵,说死活不许出厂,耽误了三个月的周期,结果这个产品就错过了最佳销售期,这怎么可能呢?
乔布斯历史上干没干过这事呢,他也干过,他干过的时候一定是他有余粮的时候你知道吧。只要我有余粮,我可能干这事,比如说我账上的现金还够我吃三年呢,那我就宁可损失这三个月销售期了。如果我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是缺资金的状态,我怎么可能干这事呢。
其实这个世界,一个厂商做产品,消费者买产品,从这意义上只有产品重要。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常常又跟产品无关,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是战略家,而不是产品经理。经常被提到的产品经理型的老板,全人类工业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乔布斯算一个,盛田昭夫算一个,你都很难再说出第三、第四个。所以当一个做产品的企业没成功的时候,大家默认是产品不灵。
但实际上商业的成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产品在这里边的作用,一定要过60、70分,不能太差,在这个后边是一个系统性的较量,所以你全靠产品这件事是一定不行的。


我们还经常讲的另一个例子,就是2007年,如果发布iPhone的不是当时100多亿市值的苹果,而是硅谷的一个天才的小公司,你猜它的命运是什么?倒闭或被收购,这是大概率的命运。那个时候的苹果靠着iPod已经很成功了,所以不是说靠哪个团队做出一个产品就行了。何况我们所有做的创新,都没有那些硬核的科技创新。


所以错过了竞争的时机之后,又没有超高性价比的情况下失败,今天回头看是必然的。当然了,如果你有本事做革命性产品,也许又不一样,比如说大家都在做火车,你做出飞机,可能你还是会胜出。(来源:《人物》对罗永浩的专访)
来源:卓越汇学习社区 (编辑:李老师)
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提供专家顾问、决策咨询、人才引进及培养等服务
解决企业的战略焦虑、管理瓶颈及产业资源痛点及难点。
新闻视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深圳湾科技生态园9栋B1座2205室

电话:0755-26970947 & 86140803
Copyright © 2011 - 2020 深圳市明德创新企业成长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