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阿根廷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期间进行了备受期待的晚宴,双方就防止贸易战升级达成一致,美国承诺暂时停止实施新关税。僵持多月的中美贸易战问题迎来阶段性缓和。
同一天,卓越汇学习社区特邀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让·莫内讲席教授、博导,曾经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专家之一的黄卫平教授分享和探讨G20后中美贸易关系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影响。
黄卫平教授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变”的两大表现,一是国内出现了新问题、新挑战;二是国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他指出,面对当前增速放缓压力加大、物价有上扬苗头等新问题,重要的是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新动能,从而应对国内金融风险、中美贸易战以及可能发生的2019-2020年的世界经济衰退。关于中美贸易战,他一再强调,中美两国的生产结构决定了贸易差额无法平衡,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是华尔街全球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加工贸易强化了这一差额。中国对硬指标的入世承诺,是严格遵守的,贸易战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
尽管如此,贸易战的走势直接影响到我国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节拍,因此他主张贸易战我们能谈就谈。而中美贸易战的发展态势,关键在于G20峰会中美双方领导的会面结果。他认为,上上签是双方元首达成框架构想,再由团队磨合具体协议,这是双方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双方未来谈判的基础可能在于共克时艰,以应对可以到来的需大家共同面对的经济危机。他强调,贸易战并不可怕,新冷战基本不可能,但要防止贸易战打成金融战。
以下是黄卫平教授的分享实录节选,供参考。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保持中高速,但增速下滑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08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0%,资本形成为31.8%。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299亿元,同比增长9.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81元,同比名义增长8.5%,比上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CPI同比上涨2.1%。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83442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301664亿元,同比增长8.7%。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22839亿元,同比增长9.9%,出口118585亿元,增长6.5%,进口104254亿元,增长14.1%,顺差14331亿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8.3%。
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还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比增长6.7%,应该算是中高速。第四季度10月情况还不错,11月份还不知道。总体来说,前三个季度中高速增长保持住了,但是由第一季度的6.8%,第二季度6.7%到第三季度6.5%,增速在逐渐下滑。
前三季度物价是逐渐上扬的,第一季度2.0%,第二季度2.3%,第三季度2.5%,10月份还是2.5%,11月由于双11的折扣,物价会比平时低一些,估计应该会降下来。
第三产业的附加值占到53.1%。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我们第三产业的附加值第一次过GDP的一半,2016年至2017年维持在52%左右,现在是53.1%。第四季度,哪怕把“铁公基”请出来,这个数字恐怕也会在52%左右。
消费占比促进增长占到78%。发达国家也就80%左右,所以这也是不错的。可能你会质疑消费和投资促进增长的份额,加起来超过了100%,因为上半年货物进出口对整个增长的贡献率是-9.9%;外贸不是促进作用,反而是拖后腿的作用。
消费增长9.3%,过去是两位数增长,10月只增长了8.6%,原因是10月份买东西的人在等双11,推后了购买。双11前国外媒体采访,表示对今年双11的购买不是很乐观,我讲今年双11的消费:第一,保证是正增长;第二,消费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会比过去理性得多。今年双11的商品消费构成,廉价服装的消费确实是较大幅度下降了。美国黑色星期五才卖了60亿美元,而中国双11,仅京东和淘宝两大平台就超过了3600亿元。
从去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2010年工业附加价值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现在出口第一,进口第二。我们进口比美国还少3000亿美元上下,大概再有个3~5年,中国进口也会排到世界第一。当然从产品结构来看,我们进口中很大部分是零部件、中间品,美国进口则绝大部分是消费品。影响市场的力量不是零部件进口,最终消费进口是真正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形势的判断是“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过去关于经济形势的描述是“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求进”,这次提“稳中有变”。这个变化体现在,一是国内有新问题、新挑战;二是国外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这个大家清楚就是贸易战。
7月31日到10月31日政治局开会,在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的基础上,加了“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描述。那下行压力哪来的? 在我们分析7月31日政治局会议会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之外,加上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和长期积累的风险有所显露。 同时,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明显变化改为了深刻的变化。
金融风险、地方债,这些应该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中国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收(税)、卖(地)、要(上级转移支付)、借(卖债券)四个来源。中国和欧洲、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欧美借债是为了过日子,中国借债是为了搞建设,中国地方债背后都有资产的形成,不是坐吃山空。所以,地方债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那么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怎么来的?
第一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大。即便现在开始调整,也会有一个滞后期,所以会感觉压力很大。
第二是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转型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程度。从7月31日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到10月31日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就意味着直到10月31日的时候,中美贸易战的大趋势并不明朗,且有失控的可能,所以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
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六”稳
内外部发生深刻变化,应对的办法就是六个稳,搞好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就业是第一,就业稳,社会就稳,社会稳,事情就好办。最后一个稳,稳预期。预期稳,人心就稳。现在其实很大的一个麻烦,就是人们的预期不好,我预计2019年压力会更大。所以一定要把预期稳住。
划重点,请瞪大眼睛看三个会
再过半个月到二十天,一定会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个会议是全年经济最重要会议。这个会非常重要,这是总结今年部署来年的。你可以看出高层对来年经济是怎么判断的?第二个就是12月底一定会开一个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几年会。会上会有总结,更会有对于未来改革开放的规划。大家会发现今后在改革开放上的大方向和动力。另外一个是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准备,这可以把后边五年的的方向重点都看清了。
贸易战,能谈就谈;但有几个问题先得搞清楚
贸易战的走势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往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怎么走;所以贸易战真的是把我们国家整个往前走的节拍给打乱了。正因为这样,我一直主张能谈就谈。但贸易战中有几个问题先要搞清楚:
第一,到底中国有没有遵守承诺?现在就连中国人都认定我们政府没遵守承诺,网上也这么说,大家都这么说,但我告诉你这话不对:凡是硬标准的承诺,中国没有一个不遵守的;凡是说到尽量做到的,我们权衡中国的发展,有些还有突破。当时没做承诺,只是说努力做到中国也尽力在做。有些中国是往后撤的,为什么?谈判过程中间发生了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这个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人一些警示,原本我们1996年要把金融账户开放,很快就要扩展到资本账户也开放。结果那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就有些搞不清楚,也不是说不开放,而是在研究。2008-2009年金融危机更是当头一棒。金融如何开放?连美国都有扛不住的时候,如果出现在中国,我们能行吗? 于是就变成目前这样,大家都感觉金融上总是开放的步伐不快。
讲几点,第一、美国一家基金会编了一个中国的入市承诺,广为流传,中国人不少都认定这个是真的。因此认为中国政府没遵守承诺,所以出现了贸易战。事实上,中国入世的承诺,在世贸官网上有,但只有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的,没有汉语版本。外经贸部做了一个正式的官方的汉语译本,在商务部官网上有,大家可以去查。美国这些人知道中国基本没有很多人仔细读过入世的承诺,所以怎么编造中国人都会信,都认可是中国政府的错,这是一种心理战。
第二,世贸组织有个规定,中美日欧四个大的贸易体,每两年要审议一次它们的贸易政策。中国是2001年加入世贸,2002年开始过渡。按照世贸的规则,每两年审理一次贸易政策和经济体制。每次审议都不是和风细雨,是几十近百个国家坐那提问题,你要一一回答,错在哪要改的。例如今年世贸审议中国贸易政策,有80多个国家参加,一共提出了1900多个问题。这么多年下来,基本没有遗漏的。从2019年开始,四国改为每三年审议一次,其他国家还是每四年审一次。
第三、世贸前任总干事拉米,是欧洲人,曾经当过欧盟的贸易委员,他对于中国遵守承诺的给分是A+。这次贸易战,你会发现美国人拿不出中国入世承诺某条某款你没做的事实,而是笼统地说侵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弹性最大,属于模棱两可,容易入手。
事实上,中国不仅执行遵守承诺,而且对于世贸组织的裁决是非常尊重的。自从1995年世贸成立以来,美国在世贸被诉了149次,其中大约70%是美国输掉的。判输的案例,美国有三分之二不执行。中国从入世到现在被诉了42次,凡是判中国输的,我们都是100%执行的。
整个现行的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没有哪一条是中国人定的,都是欧美定的,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人自己定的规矩自己要推翻。原来的游戏规则不是中国定的,中国人是后来者,是邓小平引导着我们开放,之后进入到世界经济中来的,可是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善于学习。欧美制定的规则,中国人学会了,按他们的规矩实行,欧美有些受不了了,美国人现在要改规矩,其实我们很难挡住的,只能是在尽量照顾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要改那就改吧,改完我们再学习,难道中国学不会新规矩么?学会之后会怎么样?我想结果和今天差不多。
明后年的难处跟贸易战关系不大,是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明年后年中国如果出现经济困难,实际与这次贸易战关系不大,是受世界经济周期影响的。2015年我在预测2016年的中国经济时,就讲过2019年世界经济不确定,2020年世界经济不好是大概率事件。在座的同学大概有听过我当时的讲座的,那时这么讲,预料不到今天会有贸易战,但我那时告诉大家日子到2019-2020年有些难不太好过。 那是世界经济周期规律率的影响,和贸易战没有关系的。
中美贸易战的原因——中美贸易结构性矛盾
贸易战为什么打起来?2017年美国是中国第三大商品来源国,第一大市场;中国是美国第一大商品来源国,第三大市场。事实上欧盟多年一直是我们最大的市场,美国去年则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但今年上半年欧洲又重新恢复到中国第一大市场的位置。
美国对中国出口,排前三类的商品是大豆、汽车、飞机。从种类上讲,我们不买他的商品没问题,例如,大豆可以买巴西的,飞机可以买空客的,汽车本来中国人不太愿意买美国品牌的汽车。而中国对美国出口排前三位的商品是玩具家具、电子、纺织品。这几大类商品美国人也能轻松地找到生产替代国,但问题是不能轻松地找到供应量的替代国,需要时间。美国出口的产品极易受政策影响,我们出口的产品极受市场影响,这是区别。现在的问题是,即便中国愿意大量进口美国商品,美国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的货物卖给中国。航母、战机不会卖给中国,高科技也不愿卖给中国,美国拿什么平衡逆差?这是个问题。
中美两国的生产商品结构决定了彼此之间贸易差额没有办法平衡,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我们是生产过剩,美国是消费过度。国际市场上一交换,我们的过剩生产正好满足美国的过度消费,互补性很强,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这个贸易战局面是美国人造成的。
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整个东亚的金融体系都被彻底摧毁了。金融体系摧毁之后,生产体系也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把东亚整个的金融体系和生产体系摧毁了,可美国自己并没有危机,巨量的消费还在,但这些消费品美国自己已经不生产了,只能进口,可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把这些向它出口消费品的国家的生产体系摧毁了。正是因为美国要重新找到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来源地,中国变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1997-1998年那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那次转型功不可没。我们变成世界工厂,固然有中国人努力的成分,但实际上是华尔街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中国曾经出口的60%是外资企业出的,60%的出口商品是加工贸易商品。加工贸易的结构,一方面要用获得的外汇去购买零部件来组装,另一方面最终产品卖给欧美终端需要去获得外汇,只有面包卖的比面粉便宜才可能出逆差,同时,如果面包出口受阻,面粉厂家一样不好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加工贸易结构造成顺差无法减少,而美国的贸易战也直接威胁到向中国提供零部件的日、韩和东南亚的经济景气。
中美之间贸易差额无法去掉,但有个办法,那就是贸易得到的外汇,通过投资再返还回去,两国间国际收支问题就会小得多,但特朗普对中国赴美投资又进行限制。
G20峰会:上上签是达成了框架
贸易战后边会怎么样,关键看今天晚上这顿饭。按照莱特希泽讲可能会有好结果。在没吃饭之前,我当时是这么做判断的,上个月特朗普的推特出来说跟习近平不是朋友了,那阿根廷的会议见面就有可能变成只点头不说话了。11月1日打完电话之后,我认为元首之间可以坐下来谈了,上上签的结果就是元首之间达成了框架,我想会出一个谈判的框架,这是最好的。这框架就是告诉大家不打了,暂停了。但我不觉得今天晚上两个人吃完饭喝完酒之后,就会有协定签字,这是不可能的。双方满意不可能,但双方接受,即acceptable这是可能的,个退一步,找到交叉点,你未必满意,我也未必满意,但你可以接受我也可以接受,这就可以了。先定一个框架,后续由刘鹤、姆努钦把它弄好,这就是上上签了。不太好的就是两个人修复了私人关系,根本不扯贸易战这事儿。根据希特莱泽发出来的这个信息,我觉得上上签有可能。判断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确实特朗普打了半天贸易战,他所想要的没有要着,中国的适应性在加大,而后边的风险(指可能到来的2019-2020年经济危机)现在大家都看着是越来越大。
贸易战不可怕,让人担心的是打成金融战
G20为什么诞生?十年前因为2008-2009年的次贷危机,于是20国集团一起携起手来共克时艰。今天上上签这顿饭过去了,时间再往后走一走,2019-2020年如果真有危机了,贸易战这事儿可能也就又过去了。最可怕的是来了危机,可偏偏不在美国爆发,比如在日本爆发,在新兴经济体爆发,美国没收到什么影响。如果特朗普还能维持3%的增长速度,他就能把这场贸易战继续打下去,那对我们来讲压力就大了。但是我想跟大家讲,贸易战没关系,我担心的是贸易战拿不下来,特朗普把它变成金融战。从国家的角度看,第一看今天晚上这顿饭,第二从最坏的局面出发是金融战。我不相信会变成冷战,那打成金融战,政策取向必须改变,只有保住外汇储备,稳住整个中国的经济,然后逐步再深化改革往前走。贸易战不是中国的选项,是被迫接招,特朗普发动的这场贸易战,在我看来,中国不输就已经赢了,美国则不赢就已经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