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宏观的整个产业和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观的产业再到微观的企业,都在急剧变化,市场竞争也尤为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战略机会点的洞察和捕获的周期是很短的,这就是在一个行业里要时刻保持“温度感”,正如古人讲“春江水暖鸭先知”。
企业该如何保持敏锐度,抓住战略机会点?
一方面,机会来了,企业要去深耕竞争优势和能力,坚持长期主义;另一方面,所谓的长期竞争优势又无法持续保持,需要时时刷新:有一部分可能没有用了,得放弃,有一部分则需要继续巩固加强,还有一部分需要重新学习建立。实际上,这是一个需要时时更新的能力矩阵。
三个方向赢得战略先机:要么比别人便宜(总成本最低),要么与别人不同(差异化),要么躲在一边(利基市场)。
第一个方向,总成本最低
以规模经济为例。所谓的“除草战略”指的是所处行业已经即将走向高度成熟时,就要发展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前提是控制供应链,即在销售上与渠道结盟,以提高市场渗透率为目标,并控制供应链的关键资源,在关键资源上实现作战一体化。
福特汽车、松下电器、小米手机等的经营逻辑,都是如此。大市场准备洗牌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二轮洗牌的时候,即将走向寡头化的时候,要么成为“除草队”的一员,要么成为“被除的草”。
规模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机。首先,当价格弹性区间较大时,企业一降价就刺激需求,一降价需求就到企业这里来了。而存在价格弹性区间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空间足够大。第二,企业有能力做到足够的市场份额,也就是市场渗透能力强。像娃哈哈、TCL,都是如此。
所以,想做规模经济是有条件的,即处在价格弹性区间、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同时企业有能力与主要的销售渠道结盟,有很高的市场渗透率,这时再反向控制供应链。
第二个方向,差异化
但一个品类的市场大概也就两三轮洗牌的机会,最后也就剩下两三家企业能够做到总成本最低,该怎么办?那就跟别人不一样,走第二个方向,即差异化路线。
有的企业就“敢为人后”,为什么有的企业敢这么做?因为它已经构建了规模经济的能力管道,只是在等人先做出来,先验证市场是否需要这种产品,还有哪些功能需要优化和增加,等看明白了就立刻出击,在质量、生产效率等方面呈现碾压优势,迅速占领各分销终端。
这也是为什么别人能够“后发先制”,为什么有的企业总是第一个作出创新,但结果却是被别人反超,原因就在于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总成本领先的问题,而是需要提升一个系统的效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第三个方向,寻找利基市场
即找到一个越做越大的市场,这也是有可能的,差异化的市场和利基市场是有可能会越做越大的。特别是随着企业的制造过程深度数智化,制造业很快将迎来“长尾效应”(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
长尾的企业原来是做不大的,因为多品种中批量、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很难做到。但它有一个好处,附加值很高,客户很厉害。如果真的能为客户做好服务,利润是相当可观的,客户的依赖性也很强,关键是如何提高效率,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但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是有极大可能实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竞争战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赢过对手呢?
这里介绍一个动态竞争理论,即不同阶段的竞争要点、关键竞争要素不一样,竞争能力不同、竞争优势不同。其理论最核心的思想是企业必须拥有一种能力——能够放弃旧的能力,不断加强巩固优势能力和建立新的能力。这其实是一种组织能力,也是一种危机意识。只有这样做,企业才有可能不死。
以上三个方向只是原则问题,并不能帮助企业思考如何找到赢的对策,那具体该如何思考呢?
事实上企业的成长是一系列增长曲线的集合,每一条增长曲线都是一次成功创新的结果,而成功的创新一定是因为恰好契合了时代的需求,这背后是一波时代的机会点。
所以要找到机会点,把握赢的关键,需要回答三个问答题:企业做了哪些事情构建优势,凭借了怎样的优势抓机会,选择了什么机会?
总而言之,企业如果想要抓住某个机会,一定需要建立相应的竞争优势才能打败对手。机会点就是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和产业链没有解决的痛点,所谓的“竞争优势”一定是跟用户最关注的价值点直接相关的。因此,企业需要主动拥抱领先用户的需求,不断地使自身能力匹配客户要求,最终建立自身的长期竞争优势。
作为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了更好地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加贴身有效的服务,卓越汇企业家创新学院拟采取以下精准服务措施:举办年度“专精特新”大型主题论坛、定期开展“专精特新”话题相关的公益讲堂、定期组织“人才发展专项座谈会”、创新研究服务、共性诉求调研服务、企业免费问诊服务等。
学院实战专家介绍(部分)
1.李序蒙:著名企业创新成长顾问,战略管理、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2.王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3.白刚:著名企业战略专家、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4.杨坚巍:清华大学毕业,欧洲工商管理学院EMBA,30多年信息技术行业管理经验,长期在著名500强公司担任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