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第142期创新讲堂
2021年4月15日下午,卓越汇企业家创新学院特邀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卫平教授做《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主题讲座,深度探讨十四五规划后经济动力和新经济格局构建问题。
黄卫平教授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一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依据上述文件精神提出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黄卫平教授围绕中国经济面临的直接问题和基本问题进行了宏观形势及经济动力分析。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2035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节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人均GDP要翻一番,重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也要来临,那继续往下走的动力在哪里?
黄卫平教授对此预测说,后续房地产市场对国内经济体拉动极有可能会遇冷。因为从此次疫情阶段释放的消息来看,疫情期间政府方面并没有把房地产作为恢复经济的重要抓手,反而严格布置三条债务率和四个颜色监管控制房地产融资,明确给予租赁房大规模优惠用地,缓解年轻人住房问题。
视角转向国际大环境来看,全球依然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世卫组织称新冠疫情将伴随人类走十年,从截止4月13日11时53分的数据来看,美国印度巴西每日确诊超过千万,死亡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疫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变数,也是经济进程的催化剂。黄卫平教授说,未来难以下定论,但现在可以看到是,在全球经济这盘大局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红利正在出尽,全球经济增速在放缓。
根据统计,1990年~2001年,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速2.7%,2002年~2008年,全球人均GDP增速为8.8%,2008年~2019年,全球人均GDP增速只剩下2.0%。经济增量动力不足,存量市场必然面临资源的抢夺,尤其是在不可控的疫情阶段。
去年疫情阶段,有18个国家主张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中东时局也多有动荡。中国去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3.5%,远超国际60%的警戒线,是中国经济继续往前走卡脖子的瓶颈。
中国国内经济布局也存在南北差距,黄教授称它为“北纬31度现象”,即国内市场北纬31度以北经济活跃程度较差,以南经济活跃度较好。从国内整体经济时间线索来看,我国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580美元,十四五规划期间,将面临国际上一万五千美元的人均GDP中等收入陷阱警戒线,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必须要跃过该陷阱,完成2035年愿景目标。
但中国经济过去多是“大进大出”模式,两头在外,一般资源要素要靠进口,基本上靠规模经济度过了小康目标阶段,如今单纯的规模扩张已然行不通。
二
房地产动力遇冷、疫情加剧经济进展、国内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卡,资源要素供给难以持久为继,那如何达成2035年目标。
政策不“急转弯”,货币收紧财政放松。
李克强总理在4月9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今年的宏观政策依然会保持合理适度,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不“急转弯”,引导形成市场合理预期。
黄卫平教授与企业家交流时,谈到目前企业上游价格成本上涨,但是下游价格却难以上涨的困境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经济增长高于原定6%,经济盘面变大,但商品流通环节并没有大水漫灌式地投放货币,从而市场表现货币收紧。但疫情难以短时间内结束,财政维稳放松的出口极有可能是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民生,也促进经济运行。
新基建带动中国经济向前走。
黄教授提出3-5年内中国会面临的坎和发生的变化:①十四五社会稳定的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一万四增长到一万五);②什么基础设施对应什么产业,提出中国制造2025→2017年提出新基建。
去年两会谈基建的内容谈到七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以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型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这城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第四次工业产业革命极大可能发生在互联网领域,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搭建是未来整个经济体得以运行存续的经脉,新基建必然会带动中国经济向前走,达成2035愿景目标。
发展布局看未来经济动力。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政策区域布局明显,充分考虑了各省域、各区域协同发展趋势,2018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以“9+2”城市联动格局打通香港澳门与珠三角腹地;2019年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做好创新驱动与产业转移承接;2020年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黄教授对此说,目前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两大流域,三大湾区,十九个城市群,九大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格局,极大程度地释放空间经济效益,降低要素禀赋耗损,激发省域区域经济互动的活力,未来区域间潜藏的经济机会较大,市场红利较高,是中国后续经济的动力之一。
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格局。
2020年4月10日中财委第七次会议上,对国际国内双循环做出表述,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纵观这几个五年规划,可以看到的是,十三五规划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规划的主线是为2035年奠定基础,十五五规划是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那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构建到底在国家五年规划当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到底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呢?对此,黄卫平教授认为,国内循环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国际循环要解决的是要素资源问题,而双循环解决的是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所以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构建是十四五规划的主线内容,是应对一系列经济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经济运行有其周期,如何在周期到来前,抓住机会,顺势而上;如何在经济周期过后,蓄力维稳,调度资源,是值得每个经济体和市场参与者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到场企业家们的积极交流中,黄卫平教授的分享圆满地落下帷幕。下期我们将走进航盛电子,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欢迎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