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企业要提升管理效率,两个因素很关键,一个是管理层级的设计,另一个就是“骨骼肌群”的塑造。
近10年来,企业管理扁平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以亚马逊和小米为例。
亚马逊表面上是一个科技公司,在全球拥有将近130万员工,但是它的管理特别扁平。一个亚马逊的高管曾经说过,亚马逊其实是一个startup联合体,也就是创业组织联合体。
根据任务不同,他们会构建许多小小的创业团队,一个团队规模一般是4-14个人,包括几名工程师,搭配一个产品经理和一个设计师。团队主管对其负责的业务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团队成员直接向他报告。
这就是亚马逊的“两个pizza规则”,意思是两个pizza就可以解决一个团队的工作午餐,换句话说团队足够小。
所以亚马逊的每个小团队能动性非常强,人员参与度高,组织协同性、文化认同度比一般大的团队组织要好,自然做事效率和质量都有保证。另外,如果一个小团队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其他团队。
这就是庞大的亚马逊能快速发展至今的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看小米的管理模式。
小米是国内比较典型的超级扁平化组织,有多扁平呢?小米3万员工,公司的管理只有3层:雷军,联合创始人,员工。3万多人,一共200多个团队。
国内规模大一点企业的管理层级一般是五级,CEO→副总裁→总监→经理→员工,5-4-3-2-1,从上到下逐级管理,从下到上逐级汇报。这就是管理层级。
而规模略一般的公司至少也要四级,如下图↓
而小米的管理层级只有3级,如下图↓
为什么3万员工可以压缩到3个层级呢?因为它的管理幅度比较大,一个CEO尽量管理多个经理,一个经理管理的员工数量尽量多,这样管理层级就会被压扁。
管理层级一定是越少越好。因为不管是从上往下传递决策,还是从下往上传递反馈,经手的层级越多,信息损耗就越大,组织效率就越低。
管理,需要大量的沟通,很费时间,但又必不可少。小米的管理模式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压扁了组织的管理层级,沟通效率才会变高。
企业组织结构不是设定成扁平化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决定战略落地和项目实施效果的,是管理层级里最中间的一环:中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组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将组织愿景和目标转换成现实策略实施的中坚力量。
管理学家伯恩斯说过,“无论CEO为企业制定了何种潜力无穷的战略举措,归根到底决定其成败的是中层管理团队的绩效。”
这就充分说明中层管理者的不可替代作用。
有人把中层管理者形象地比作人体中的肌肉群,顶层领导是大脑,员工是组织。大脑设计的战略要落地实施,必须要肌肉群的持续发力,牵动组织健康成长才行。
还有人把中层管理者比作树干,连接着企业的根和枝叶,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物质。
中层位置关键而又重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也中层,败也中层。然而大部分企业都难以有效发挥中层管理的作用,要么是不重视这个岗位的人才培养,要么空降系难以融入团队、个人能力不足以服众等。
在我看来,中层管理最重要的能力有三层:一是自我管理,包括责任心和沟通能力;二是指导业务,带来绩效,带领团队实现目标;三是发展他人,为团队培养人才。
做不好这三点,就会出现一个现象:中层管理者被夹在上级、同事和下属中间,沟通难,摩擦多,协调安排不到位,造成里外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我见过不少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进入管理岗位后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自我怀疑。
管理岗和技术岗本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但是很多公司老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们以为把技术岗、业务岗的专才提拔上来,就能提高团队整体绩效,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
曾经接触过一个技术很强的老师傅,经常偷偷给我们这些小年轻上课,真的是获益良多,同事们都非常认可和佩服。于是,老板就把他提拔到管理层,结果因为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事宜,他干不来,公司就不器重他了,老板反而还觉得他以前的技术也没大家说得那么好……
由于老板的不信任,公司空降了一个高管来指导技术和业务,其实这些高管本身实力也很强,但是他们对企业组织的认同度会比较低,常常因为文化差异和其他因素难以融入团队。
事实上,真正靠谱的中层管理团队,一定是从内部选拔、经过系统培养、实践锻炼而来的。打造强有力的核心团队,需要导入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践行管理实践教育的理念。
“从个人优秀 到 团队优秀”
卓越汇·180干部陪练营第五期即将开班,这个课程项目就是针对企业管理问题,对企业的中层干部、核心关键人才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通过180天的专家导师陪练和实战课题研究,帮助企业培养“高素养、高效率、高协同”的干部管理团队,从而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