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深圳三诺集团于1996年在深圳成立,是一家以“智慧生活”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圳三诺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设计创新”为发展双引擎,以“智慧家庭、智慧工作、智慧出行”三维立体构建了“硬件+软件、云端+终端”完整的智慧生活生态产业链,产业横跨影音娱乐、信息科技、智慧家庭和智慧健康四大领域,一年可制造数千万件智能硬件产品,是全球核心的音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领先的信息科技产品系统集成的智能智造平台。深圳三诺集团先后获得亚洲品牌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百强、深圳市百强企业、深圳市民营领军骨干企业等荣誉。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防疫物资紧缺,众多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入到战疫一线。关键时刻,主动担当!三诺紧急投产口罩驰援抗疫,将科技生产力转化为克“疫”致胜的战斗力。
在这次驰援抗疫的战斗中,三诺不仅表现出了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精神,更是在驰援抗疫的决策和行动中,表现出强大的趋势洞察、危机预判、整合资源、快速行动的组织能力。卓越汇学习社区采访了三诺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三诺集团智慧健康事业部总裁、阿拉的(深圳)人工智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薛俊峰先生,他为我们讲述了三诺抗疫故事背后的企业成长之道!
“对于一个行业新进入者,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做到现在这种规模、产能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要面对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在压力面前,我们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你问我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我想,就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优化自身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什么原因促使三诺集团于2019年成立智慧健康事业部?
薛总:首先,三诺是一家以“智慧生活”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商,自1996年成立以来,三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设计创新”为发展双引擎。三诺的战略布局是以“智慧家庭、智慧工作、智慧出行”三维立体构建了完整的智慧生活生态产业链。三诺是智能制造的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多年在智能制造业的深耕,使得三诺在包括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硬件+软件、云端+终端等整体产业链上积累了深厚的能力。2019年我们开始瞄向未来智慧健康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先后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健康广东2030”规划》(2018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在大健康产业的政策导向,我们顺应了这样一个政策导向,认为未来大健康产业将会是一个主要的跑道。当然,智慧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很宽的跑道,我们结合了三诺的智能制造的能力,成立了智慧健康事业部。智慧健康事业部的成立,标志着三诺集团以智能制造为根基,正式开始了探索、赋能健康产品领域的旅程。
三诺的智慧健康事业部旨在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智慧健康的服务产品,缓解社会公共医疗的巨大压力。在疫情爆发之前,智慧健康事业部与国内外几大健康行业合作伙伴,整合各自优势,共同开发智慧健康产品。我们联合开发了智能洗牙器、智能按摩设备、儿童眼镜、石墨烯热敷智能产品等多款独具特色的产品。正是通过强强联合的布局,把合作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品牌力与三诺的产品力、工业设计能力、智能制造能力进行高度整合,我们开始初步搭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基于大数据打通线上线下,构建了健康产业的闭环:从核心技术研发、制造到终端产品,从线下营销、线上服务,再到客户运营、数据采集、分析加工,最后再反哺产品这样的一个闭环。 三诺健康事业部,就是以智能制造业为根基,正式探索科技赋能健康产品领域,深入布局涵盖“智慧工作、智慧出行、智慧家庭、智慧教育”在内的智慧健康防疫产品领域,用科技的手段研发生产了移动语音会议办公系统、有温度传感的个人穿戴设备、非接触式的刷脸智能设备、杀毒的居家产品等一系列防疫产品线,实现健康产品的多场景化覆盖,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健康产业的标杆企业。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投产疫情防护产品的呢?
薛总:我以时间轴说一下疫情产品的投产。今年的疫情时间比较特殊,发生在过年期间。实际上我们一早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战疫前线口罩等抗疫防护用品紧缺,作为一家负责任有担当的智造企业,三诺应勇担社会责任。为此,我们首先开始紧急部署口罩生产线,从2月1日开始到2月13日,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我们一次性就投入五千万资金,从决策、采购设备、部署生产线,完成了一系列的紧急动作和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先是投产当时最急缺的口罩,等口罩的生产逐步完善步入轨道以后,3月份开始投产额温枪。额温枪的应用场景是公众场所,在疫情爆发的时候,几乎每一个楼宇、商场都要用到额温枪。目前我们额温枪的产能是大概月产200万只。然后紧接着是围绕着家庭、个人消毒场景的消毒盒,而温度计预计会在六月份开始计划。
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深圳三诺集团建设了10万级无尘无菌生产车间,在深圳、北海两地三大口罩生产基地先后投产上百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和7条高速机口罩生产线,日产医用口罩1000万只,月产3亿只左右。
三诺防护物资生产时间表
2月1日:集团总部与健康事业部作出决策,准备调整生产线,开始投产疫情防护用品;
2月6号:集团的事业部与设备供应商开始合同签约,大量采购口罩生产设备;
2月13号:开始落实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及品控仓储等厂房车间生产线部署工作;
3月:40条医用口罩全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一次性医用口罩日产能达300万只;
3月:建设10条专业额温枪生产线,可月供红外额温枪200万支;
4月:月初开始建设消毒盒生产线;
6月:计划智能温度计生产线。
4-6月,陆续获得口罩三证、白名单、欧盟CE注册、美国FDA产品列示等多个重磅资质。
疫情防护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新产品如何保证质量?
薛总:首先三诺是从注塑工厂制造业起家的,再加上我们积累了以声音为入口的智能语音“云加端”的能力,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像消毒盒、额温枪这类电子品,无论是从它的工业设计、供应链还是生产制造,整个能力我们都是具备的。比起三诺智能音箱、智能显示器等产品,消毒盒、额温枪等产品相对来讲是降维打击,没有什么难度。
而口罩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产品,全新的尝试。口罩看起来简单,就是无纺布+熔喷布,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机器、设备和工艺也并不复杂。但实际做起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从材料、机器设备的选择,还是制造的手段和技术,里面有很专业的道道。那怎么办?那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制造业是人机料法环,首先,是建人,我们立刻就招募专业团队,向外部去引进、整合各界优秀的专业人才,大家一起来做好这件事。
第二,落实生产设备和制造车间。我们首先建立了10万级无尘无菌车间,一步到位,按照最高的标准去打造车间。因为我们并不想做一个临时的事情,首先我们要对疫情当下的产品认真负责,第二我们不想挣一把快钱就跑了,而是要考虑长远发展。在引进设备的过程,我们也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有些设备厂商坐地起价,生产设备良莠不齐,导致产能非常难以把控。我们的方法就是不断进行设备的淘汰更新,持续进行迭代更新,哪怕花钱买教训,我们也要确保产品产能的稳定性。
第三,在原材料的供应上,尽管三诺原来并不是这一行的,但是多年的积累和三诺的口碑,让我们有机会快速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各界力量,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原材料供应信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伴随着原材料的紧缺和价格的上涨,政府为我们引荐供应商,同时,我们自己也成为政府储备防护物资的供应商。就为政府来供应口罩等防护物资。除了原材料的供应,原材料的品质把关方面,我们边干边学,引进专业人才,在实战操练过程中不断优化对原材料的分析鉴别能力。
说到口罩的工艺,我们也在持续的优化中。举个例子说,打耳带的工艺,我们也开始挖掘它的痛点。比如,耳带的破损率、拉力是不是合格?佩戴舒适性好不好?我们发现,长时间戴口罩,耳带会把耳朵勒坏,消费者戴着有痛感,不舒服。针对这个痛点,我们开发了“无压感”一次性医用口罩,把耳绳带来的不适感降到最低,让人忘记耳绳的存在。
虽然这是一个新的行业,但是无论哪一行,做进去了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不断优化的空间的。那我们就是不断优化,现在从各项指标来看,我们三诺采购的材料是细菌过滤效率95%以上高标低阻滤材,启用十万级二类医疗器械生产标准级无尘无菌车间,从原材料紫外消毒、超声波焊接专检,到耳带自动焊接专检,成品臭氧+紫外灭菌等层层把关,严控质量,并按照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建立了万级微生物检测室、无菌检测室、十万级理化检测室等,目前已取得中国一次性医用口罩认证。所以,对于一个行业新进入者,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做到现在这种规模、产能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需要面对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在压力面前,我们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你问我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我想,就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优化自身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我们并不想做一个临时的事情,首先我们要对疫情当下的产品认真负责,第二我们不想挣一把快钱就跑了,而是要考虑长远发展。”“做一件事儿,要么不做,但是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是我们三诺人一贯的做法。”
三诺今天的成功,历史上最主要的是抓住了哪些战略机会,作出了哪些战略调整?
薛总:从长线战略规划来看,三诺历史上有四次大的战略调整:第一次是在1996年到2000年,三诺从纯做加工的注塑模具工厂转做整机品牌。第二次是2001年到2006年,产品开始外销,从国内市场走到国际市场。松岗智慧产业园开园,并投资成立了“麦锡”工业设计公司,举办了全国性的公益工业设计大赛。第三次是2007年到2013年,标志性的时间是三诺在韩国上市,我们是第一家在韩国上市的外国公司。这一阶段,我们的平板电脑、整机电脑等产品开始转型,导入了云端加终端的智慧产业设备。我们建立了北海工业园。第四次是2014年到现在,我们主要打造了智慧产业的生态链,建立了智慧生活的创想馆,也成为深圳的地方名片。同时开始了对国际创客珊瑚群加速器孵化器的投资,致力于打造智慧产业的生态链。所以,对于未来的规划而言,那我们首先看三诺自身具有什么能力,比如我们有声音入口、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全产业链的能力啊,所以对于未来,我们会整合跨界更多的技术和资源深入并穿透更多的细分场景。也就是说,从以前的产品思维跨到用户的场景思维,从而满足组织和社会的需求,这就是三诺的企业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除了长线的战略规划,还有就是短线战术,也就是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比如每年我们都会开与市场接轨的研讨会。此外,第三种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部署。例如,针对这次疫情,我们迅速组织创新思维的头脑风暴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快速部署并采取行动。
您刚才说口罩生产车间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用最高标准去打造的,因为我们不想做一个临时的事情,而是考虑长远发展。您能说一说我们对口罩这个产品有什么规划吗?
薛总:是的,刚才我也说了,我们口罩生产一开始就建立了10万级无尘无菌车间,一步到位,按照最高的标准去打造车间。因为我们并不想做一个临时的事情,首先我们要对疫情当下的产品认真负责,第二我们不想挣一把快钱就跑了,而是要考虑长远发展。
口罩这个产品,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疫情突发时期,刚需紧迫性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的重点是严把质量关,把口罩的产品的产能、质量做好,满足社会的战疫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疫情得到控制后的持续防范阶段,也就是像现在这个阶段,这个时候消费者开始对口罩的舒适度、使用场景、使用人群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舒适性、美观度,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还有对新材料、新科技的探索。
第三阶段,指的是疫情后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过去很少人戴口罩,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人人戴口罩,大街上不戴口罩的人反而成为另类了。所以我们认为今后会形成一种口罩文化。另外,从国际的形势来看,其实今天的疫情国际形势很严峻,我们中国走在前面,疫情控制得好,中国抗击疫情的能力和经验现在正开始向国外输出。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口罩文化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还会存在。所以,我们会保持着继续做下去的心态,把口罩做好,我们也立志要做成广东最大的、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防疫防护产品的平台,构建防疫防护产品的核心能力。
这就是我们讲的,做一件事儿,要么不做,但是既然做了,我们就深度挖掘并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最终把它做到最好,这是我们我们三诺人一贯的做法。
“四个基础加四个生态链,就构建了整个智慧生活为核心的生态平台产业集团。”
“三诺的角色是赋能者、跨界合作者、开放者、整合者。”
在智慧生态链中,三诺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最大的能力优势是什么?
薛总:谈到三诺的能力和优势,首先我们有独创的OPM模式,指的是从策划设计供应链制造销售服务而构建的一种完整的一站式服务的链条。简单地说,就是客户只要有一个想法,你不需要懂,三诺就已经把这个产品呈现在他面前啦。这是三诺首创的一种模式,有别于传统制造的OEM、ODM的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其实,我们通过以下三种模式来实现重组和跨界服务:
第一,B2B模式,就是打造一站式的规模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含研发设计的平台优势、供应链的平台优势、市场化的平台优势,产业上下游的生态集群的平台优势。
第二,B 2 S模式,是由大企业开放产业链的资源来支撑小企业。小企业有技术但缺乏资源和实力,大企业可以帮助小企业攻克研发力、服务链条、资金、销售服务等难关。对于创业者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活力等,具有这些创新的核心技术的人,我们可以把他融合起来,形成创新创业的生态园,打造创新的人才平台。
第三,B2C差异化的OBM的商业模式,OBM指的是差异化、个性化、品牌化的生态平台,有跨界的“软+硬”的整合能力,将涵盖娱乐时尚、云端终端、健康运动、创意环保、传统加智能、灯光影音、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维度。
总体来说,三诺底层有四个能力,第一个能力是以“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双引擎,坚持原创研发;第二个能力是国际化品质、专业智能制造的能力;第三是遍布海内外的国际销售服务能力;第四是以智能互联和数字化为方向的产业创新投资,通过这四个基础能力,构建了四答生态链。这四大生态链分别是“声音+”生态链、信息智能产业生态链、智慧家庭生态链、智慧健康生态链。四个基础加四个生态链,四个生态链就构建了整个智慧生活为核心的生态平台产业集团。
对于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但不具备完整的链条能力的小企业,三诺是一个赋能者的角色。对于已经构建了产业能力、产业链条的跨界的企业,我们是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把三诺的智能制造的能力结合他们在传统领域的能力,打造出一个新的跨界整合的能力。我们也是一个开放者,就是把我们构建好的平台开放给社会各界,让其他的具有不同能力的企业,他们都到这个平台上来,大家一起去把它做大。同时,三诺也赋予它们资金、社会资源等产业链条的其他能力,共同来打造这样一个集群式的生态化的平台。
我们用三创精神来打造这个开放式的共享生态平台。哪三创?就是“创意+”、“创客+”、“创想+”。“创意+”指未来工业设计创意文化的内容,“创客+”指的是新鲜生活的创客空间、创业平台。“创享+”指的是智慧生活、智慧家庭。利用三创精神,再加上我们有创新设计的平台、智能制造的平台、市场化的平台、供应链的平台、产业金融的平台,所以三诺从这个角色上来讲,它又是一个整合者。所以,三诺的角色是赋能者、跨界合作者、开放者、整合者。
“一流的人才做一流的产品,建一流的企业,树一流的品牌。”
您可以跟我们简单说一说三诺的文化吗?
薛总:首先,三诺有三哲学,这是董事长刘志雄先生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三得九、九九归一。三生万物。用三的思维来行事,三思诺行。我们抓三大重点,建三大能力,每天做三件要事,管理有三要素:第一,定目标、关差距;第二,建模式,抓执行;第三,清浪费、创价值。
三诺的执行力是“诺执行”,指的是叫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知行合一,以终为始。言必行,行必果。崇尚行动,快速反应。说到做到,一次做对,结果导向。把理想变成现实,把目标变成结果。
三诺有三大承诺,就是品质、服务、价值。“追求卓越品质、提供完美服务、创造超凡价值”,这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品质是前提、服务是过程、价值是归依。品质包含了这个产品、人和企业卓越品质;服务要涵盖产品、人和企业的完美服务;价值要实现产品、人和企业的超凡价值,这个就是我们董事长讲的三三为九、九九归一,一流的人才做一流的产品,建一流的企业,树一流的品牌。
当前社会黑天鹅频发,并且会成为新常态,企业如何构筑能力以提升抗风险能力,您能结合三诺的做法分享一下您的看法吗?
薛总:首先,我认为,要对你所从事的这个事情要有敬畏之心。第二,要有人文之心,因为凡事都是从人开始的,有人才有事,人才的组织结构的组建、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在初步构建核心能力的时候的根本。要让团队,让企业有精神和原动力,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而战,明白价值和方向,传递企业文化精神,把人们拧成一股绳儿,在一个点上发力。人和文化解决,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机器以及基础配套能力的问题,比如说像车间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核心资源的打造上要有抓手。当你有了核心能力的时候,你就开始具备了与合作伙伴合作共赢的价值,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来帮助你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一件事情需要多个帮手,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儿,比如说像设备、原材料、生产技术,都可以通过整合合作伙伴的力量来完成。最后,还要有以终为始的心理和准备去面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大多数的员工、团队,都会说过程加困难等于结果,这是一个线性逻辑的思维方式,但如果倒过来想,就是结果-困难=过程,就是说我们要以结果为导向,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成为企业的原动力,是不断向前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态度。
对于这个制造业而言,它的最大风险在于产能和社会需求的平衡,还有研发能力、产品迭代能力以及跨界整合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抵御风险必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对于像AI 、互联网的企业,它的风险主要来自同业竞争、同类化的产品,在比产品推出的速度,比推广比烧钱等,这类型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构建核心价值、打造用户的刚需场景上。而对于投资企业而言,其核心的竞争能力体现在跟市场接轨并变现生存造血的能力。当然,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这些能力很难构建完整,这时候它就需要依托有产业实力的机构和平台,赋能与它,完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塑造,并实现商业化的成功。
三诺正在力争打造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赋能中小企业,以产业属性为根基、智能制造核心能力为产业链条的服务能力、服务基础,中小企业加入这样一个平台,将更有机会把握商机,赢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危和机是并存的。例如在这次疫情中,有些原来濒死的企业突然就爆发了,相反,一些本来很强大的企业突然就灭亡了。在这种危机并存的时代,中小企业要学会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核心能力,抓住市场及社会机遇,融入国际竞争,学会提前预判,深耕能力,这是新时代企业的成长之道!